· PDF 檔案

中學中國語文學習參考篇章 內容結構解析 大同與小康 035 035 大同與小康 《禮 記》 1 昔者,仲尼與於蜡賓,事畢,出遊於觀之上,喟然而歎。仲尼之歎,蓋歎魯也。言偃在側,曰:「君子何歎?」 孔子曰:「大道之行也,與三代

本文件為大同與小康工作紙,內含題目關於課文預習、文章主旨 、內容總結及語文運用。 教學資源庫 > 中國語文教育 大同與小康 一般資料 簡介: 本文件為大同與小康工作紙,內含題目關於課文預習、文章主旨、內容總結及語文運用

 · PDF 檔案

《積學與涵泳——中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》 5 不得已,亦為小康。而皆不逮,此所由顧生民而興衰也。」這可視為本文主旨 看待。 從本文的章法言之,本文可謂結構嚴整、論述細密,第二段暢論大同社會 的政治形態,其原則是天下為公,天下為眾人所

27 最苦與最樂 – 梁啟超 31 絕詩四首(八陣圖-杜甫、樂游原-李商隱、渭城曲(送元二使安西)-王維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-李白) 3. 中三 01 燭之武退秦師 – 左傳

第十課 大同與小康 佚 名 一、寫作背景 春秋時代,是歷史學家所稱的亂世,據司馬遷所述,在那個時代裡,「弒君三十六,亡國五十二。」至於諸侯奔走,不能保有其國者,則不可勝數,各國政治因禮教崩壞而陷入空前的混亂。

 · PDF 檔案

大同與小康(節錄) 禮記 昔者,仲尼與於蜡賓,事畢,出遊於觀之上,喟然而歎。仲尼之 歎,蓋歎魯也。言偃在側,曰:「君子何歎?」 孔子曰:「大道之行也,與三代之英,丘未之逮也,而有志焉

 · PPT 檔案 · 網頁檢視

大同與小康 * Last modified by chinese15 Created Date 4/29/2006 3:03:03 PM Document presentation format 如螢幕大小 Other titles Times New Roman 標楷體 Arial Consolas 新細明體 Corbel Wingdings 華康中圓體 預設簡報設計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

 · DOC 檔案 · 網頁檢視

8. 我認為孔子較嚮往「大同之治」,因為在孔子的描述中,大同的世界是一個十分理想的世界,美好而沒有盜賊禍亂。相對來說,小康的世界存在陰謀與戰爭,彼此高下立判。

網頁標題: 大同與小康-原文-譯文 ﹗﹗﹗觀看留言:此文章已經有3則留言 ﹗﹗﹗ 【原文】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,事畢,出遊於觀之上,喟然而歎。仲尼之歎,蓋歎魯也。 言偃在側曰:「君子何歎? 」孔子曰:「大道之行也,與三代之英,丘未之逮也

 · PPT 檔案 · 網頁檢視

Title 國文5電子教案L1大同與小康 Author 康熹文化 Created Date 2/13/2007 1:46:02 AM Document presentation format 如螢幕大小 Company 康熹文化 Other titles Arial 新細明體 Times New Roman 標楷體 Calibri 細明體 Wingdings 預設簡報設計 1_預設簡報設計 2_預設簡報

第二段,對大同社會的的敘寫。孔子敘述古書所載五帝及三代政治的狀況,實際上是孔子借五帝、三代以立言,論述一己的政治理想 —— 大同與小康之治,而以大同之治為其最高理想。這裏可分三層。

16/4/2006 · 可以給我大同與小康一整個原文的翻譯嗎?我非常的需要! 老師的題目:試說明大同與小康伊文主旨及其各段大意? (三)說明大道既隱(三王時的政治、社會、經濟狀況)謂之小康。 主旨:說明大同治世是政治的最高理想(篇外)。

※ 大同與小康 – 小山老師的翻譯 .. 《禮記》禮運大同篇 (節錄).. 第一段 序章 1.昔者,仲尼與於蜡賓, 2.事畢,出遊於觀之上,喟然而歎。 3.仲尼之歎,蓋歎魯也。 從前,孔子參加魯國的歲末大祭祀,並且擔任助

国文赏析 大同与小康 – 1 – 大同与小康 【教学目标】 1.翻译课文,掌握相关文言词。 2.熟悉本文的艺术特点。 3.掌握大同社会、小康社会特点。 【教学重难点】 1.重点是大同的含义及其本文的主旨。 2.中国古代的大同、小康与今天所讲共产主义、小康的本质区别。

 · DOC 檔案 · 網頁檢視

學習重點 一、認識禮記的性質及其內容大要。二、了解大同與小康的分別。三、能運用排比、錯綜、對比等寫作手法加強文章的效果。四、能尊重制度與禮法,善盡個人本分。五、培養無私的精神,追求人類的

<大同與小康> 選自禮記禮運篇。本文言大同與小康之治的不同,大同是天下為公,小康是以禮來治理國家。 本文由禮記第九篇「禮運」節選出來,標題為後人所加。禮為儒家最高政治哲學,以禮治國,為儒家之政治實踐,禮運在說明禮之進化,至於

昔者,仲尼與於蜡賓,事畢,出遊於觀之上,喟然而歎。仲尼之歎,蓋歎魯也。 言偃在側曰:「君子何歎?」 孔子曰:「大道之行也,與三代之英,丘未之逮也,而有志焉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。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,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

所謂的《禮運大同篇》,其實是節錄。 原書名為:《禮記》,其中一篇名為:禮運 而《禮運大同篇》,正是節錄於此篇中。 也就是高中國文課本所收錄的一課:《大同與小康》 下面才是真正的全文! 昔者,仲尼與於蜡賓,事畢,出遊於觀之上,喟然而歎。

大同與小康 課文語譯 一 從前,孔子參加魯國歲末大祭擔任助祭者,典禮完畢,離場走到宮門的高臺,不禁長聲嘆息。孔子的嘆息,大概是感嘆於魯國的祭禮不夠完備。弟子言偃在旁邊,就問:「先生為什麼嘆息

《禮記‧禮運篇.大同與小康》 演義 進階舨 2012/11/19 超 連繫 : 《禮記‧禮運.大同與 小 康》 學習評 量 出處: 戴聖 《小戴禮記 ‧ 禮運篇》四十九篇之九(節錄其首段) 原文: 昔者,仲尼與於蜡賓,事畢,出遊於觀之上,喟然而歎。

大同與小康 課文語譯 一 從前,孔子參加魯國歲末大祭擔任助祭者,典禮完畢,離場走到宮門的高臺,不禁長聲嘆息。孔子的嘆息,大概是感嘆於魯國的祭禮不夠完備。弟子言偃在旁邊,就問:「先生為什麼嘆息

《禮記‧禮運篇.大同與小康》 演義 進階舨 2012/11/19 超 連繫 : 《禮記‧禮運.大同與 小 康》 學習評 量 出處: 戴聖 《小戴禮記 ‧ 禮運篇》四十九篇之九(節錄其首段) 原文: 昔者,仲尼與於蜡賓,事畢,出遊於觀之上,喟然而歎。

在〈大同與小康〉一文中,一連串排比的組合,勾勒出理想社會中多元而富麗的藍圖。如「 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;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。男有分,女有歸。

本文言大同與小康之治的不同,大同是天下為公,小康是以禮來治理國家。 本文由禮記第九篇「禮運」節選出來,標題為後人所加。禮為儒家最高政治哲學,以禮治國,為儒家之政治實踐,禮運在說明禮之進化,至於大同則為儒家最崇高之理想世界。

簡介: 《大同與小康》(節錄自《禮記•禮運》「昔者仲尼與於蜡賓」至「是謂『小康』」)原文。學習重點: 教學建議:-使用說明: 資源性質: 參考資料

 · PDF 檔案

大同與小康 禮 記 [一] 昔者,仲尼與ㄩˋ於蜡ㄓㄚˋ賓1,事畢,出游於觀ㄍㄨㄢˋ2 之上,喟 ㄎㄨㄟˋ然3 而嘆。——仲尼之嘆,蓋嘆魯也4。——言偃ㄧㄢˇ5 在側,曰:「君 子何嘆6?」 [二] 孔子曰:「大道之行也7,與三代之英8,丘未之逮也,而有志焉9。

十二 最苦與最樂 梁啟超 十三 死海 周而復 十四 習慣說 劉 蓉 十五 愛蓮說 周敦頤 十六 采蓮曲 朱 湘 十七 絕詩四首 杜甫,李商隱,王維,李白 第四冊 一 天台五日記(節錄)樓適夷 二 一件小事 魯 迅

 · PDF 檔案

一、主旨(每格二分,共十二分) 請在( )中填入適當的答案。 1. 大同與小康一文節選自禮記( 禮運 )篇,原文無題,標題為後人所加。全文旨在藉 孔子與弟子( 言偃 )的問答,分從政治、社會、經濟等各層面,說明大同與( 小

二、大同、小康作為政教典範 對於鄭玄以來以大同、小康分別五帝與三王的正統觀念,船山顯然是認可的,但他強調的是,五帝與三王只是時不同而治有異,孔子志之之情則一,換言之,大同與小康並無所謂價值上的高低差異:「行,流行於天下也。

大同是以道德为基础自觉形成的秩序社会,小康是以利益分配和礼仪为基础强制形成的秩序社会,两者都以“天下”观念为旨归,用现在的话说就是“已知世界的统一”。

大同是以道德为基础自觉形成的秩序社会,小康是以利益分配和礼仪为基础强制形成的秩序社会,两者都以“天下”观念为旨归,用现在的话说就是“已知世界的统一”。

(大同與小康)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: 請說說「禮貌」的意義?你認為「禮貌」重要嗎?為什麼?你喜歡有禮的人嗎?你是有禮的孩子嗎?「禮」會不會

 · PDF 檔案

L6 大同與小康 一、 注音 言「偃」:ㄧㄢˇ 「蜡」祭:ㄓㄚ ˋ 「與」於蜡濱: ㄩˋ 出遊於「觀」之 上:ㄍㄨㄢˋ 「喟」然:ㄎㄨ ㄟˋ 未之「逮」:ㄉㄞ ˋ 選賢「與」能: ㄩˇ 幼有所「長」:ㄓ ㄤˇ 「矜」寡孤獨廢

大同與小康 昔者,仲尼與於蜡賓。事畢,出遊於觀之上,喟然而歎。仲尼之歎,蓋歎魯也。 言偃在側曰:「君子何歎?」 孔子曰:「大道之行也,與三代之英,丘未之逮也,而有志焉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。

大同理想與小康現實 兩千五百年前,孔子提出”大同論”。《禮運》,孔子曰: 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。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。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鰥、寡、孤、獨、廢疾者皆有所養﹔男有分,女有歸。

出處 《禮記‧禮運》 主旨 表達儒家追求( 大同世界 )的政治理想。 背景 孔子參加魯國( 蜡祭 )之後,感嘆當時魯國禮制敗壞,於是藉由弟子( 言偃 )的發問,暢論大同之世與小康之世,在政治、經濟、社會等方面的不同狀況。

禮記.禮運.大同與小康 從前孔子參加祭拜天地的蜡(ㄓㄚˋ)祭,等到典禮結束後,他來到城樓上遊覽,遊覽之後,孔子忽然撫心長嘆了一口氣。孔子的嘆息,主要是嘆息魯國

【白話試譯】從前仲尼參與蜡祭,作了陪祭人,當完事之後,他出來到觀上遊覽,忽然喟嘆起來。仲尼的嘆息,乃是為魯國而發的。言偃正伺候一旁,就說:「先生為何嘆息?」

大同與小康原文及翻譯 昔者,仲尼與於蜡賓,事畢,出遊於觀之上,喟然而歎。仲尼之歎,蓋歎魯也。 言偃在側曰:「君 子何歎?」孔子曰:「大道之行也,與三代之英,丘未之逮也, 而有志焉。大道之行

近讀《禮記》,其中有一篇題曰《禮運》,講的就是禮制的源流和運行之道,其中兩段引述孔子對於「大同」與「小康」兩種社會形態的闡說,當即想到也許有人跟我一樣,並不明了二詞之由來,願不辭打字之煩,分享與此,哪怕只有一人受益也是值得的。